每日更新

酒后开启自动驾驶会减刑吗?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酒后开启自动驾驶,处罚会减轻吗?法院裁定,现阶段的自动驾驶并不能减轻醉酒驾驶者的刑事责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应用成果尤其引人注目。然而,技术的快速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人工智能扩展了人类的能力,但它能否减少或转移人类的法律责任?近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向记者通报了一起醉酒司机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导致车祸的危险驾驶事件。庭审后,法院明确指出,目前的统计数据自动驾驶技术仍然属于驾驶辅助范畴,驾驶员仍然对车辆的安全负有最终责任。 2023年3月的一个晚上,杨某某和一些朋友相约吃饭喝酒后,朋友给司机打了电话。司机将杨某某的车开到朋友家后离开。杨某某开车回家时感到很幸运,认为自己新买的电动车有自动驾驶功能,可以自动避障、保持安全距离。途中,杨某某驾驶的汽车被民警拦截检查。民警对杨某某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结果为170毫克/100毫升。民警将其带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查。检测显示,杨某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每100毫升200毫克以上。公安机关依法提起刑事诉讼,对杨某某涉嫌危险驾驶罪刑事拘留。该案随后移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审理。庭审中,检方指控杨某犯危险驾驶罪,请求判处其有期徒刑三个月,并处罚金。杨某某自愿认罪并接受处罚。杨的辩护律师认为,他的电动汽车在整个酒后驾车过程中都激活了自动驾驶功能。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按照预定路线到达目的地、避开障碍物、及时停车。你可以耙它。因此,法院认为杨某的犯罪行为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较小,请求从轻处罚。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酒后驾车上路,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予以处罚。检方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s 被宣告有罪。对于被告人杨某通过激活自动驾驶功能可以减少对公共安全的危险的辩称,法院进行了调查,认为自动驾驶目前在日本处于测试示范应用阶段,不同地区对自动驾驶目标、车型、自动驾驶级别、测试示范区域的应用要求有所不同。限制性条款:杨被捕时显然不符合上述条件。现有证据并未表明他的汽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并且在被扣押时已开启。即使开关真的打开了,杨的供述也表明车辆对驾驶员的依赖程度很高。法院没有采纳先前辩护人的意见。最终,法官将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情节作出判决的犯罪。根据社会危害程度,依法判处刑罚。杨某某对此不服,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经审理,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激活驾驶辅助功能是一种驾驶行为,驾驶员还是要承担责任的。”本案法官季广生表示,根据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标准《车辆驾驶自动化分类》等相关规定,驾驶辅助功能开启后,驾驶主体并未发生变化,车辆的驾驶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驾驶员。本案中,第一负责人杨某某无视因饮酒导致失控和操作能力的风险,仍驾驶该车。德鲁造成的危险情况永无止境nk驾驶。因此,启用自动驾驶并不能成为减轻杨先生处罚的理由。本案的判决不仅明确了当前自动驾驶场景下的刑事责任认定,也向社会传递了清晰的价值观。技术进步不应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记者 周倩 《劳动报》(2025年10月16日第6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